传家之宝不可丢
“你拜访别人时会带着水果”
“你在餐后抢着付账单”
“别人为你倒茶,你就用手敲一下桌子”
“戴眼镜、嗓门大……”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乡情乡音,和并不陌生的中国式思维、中国式购物、中国式教育、中国式幽默、中国制造……这些无处不在的中国式智慧,令海外华人有了更多地归属感和荣誉感。用一位台湾作家的话来解释,中国人的智慧是传家之宝,真正的中国式智慧需要发扬并传承。
中国式思维的“阳谋”和“阴谋”
移民朋友刚来到温哥华,思维和考虑问题的思路一直保持着国内的“惯性”,看到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都爱质疑和推测。这也没什么不好,但和西方人的思维总是隔了一条“鸿沟”。小编最近去Metortown的T&T大统华购物时,发现停车场上方的一排横梁下架设了好多升降钢柱。好事又细心的小编,难掩打破砂锅的职业习惯,一路追到地下三层,然后就被同一位置的升降钢柱激发了想象空间,“楼脆脆”和“危房加固”的字眼顿时浮现出脑海。看到停车场里车辆正常转悠商场里收银员依然忙碌,小编不由得再也无法安静地面对眼前的场景,开始在社交媒体里对“豆腐渣”各种吐槽,“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推测起来。
中国式英语的幽默和笑话
新来的移民朋友,在发音和口语用法方面,不同程度上都经历过一些好玩的故事。小编也颇有体会,总是在和西人朋友交流时,口齿流利到经常脱口而出不相干的英语单词。一次参加potluck聚会,那天正巧也是小编的生日,一位西人朋友高兴地向小编祝贺生日,小编最后竟然脱口而出you too。还有的时候,在和西人的交流中忘记了英文单词,就开始搜肠刮肚用其他单词或是句型来解释自己的意思,最后的结果是自己也忘记了所要表达的原本的意思。有那学英语多年的移民,也会机智地用中国式英语和老外周旋。有一大哥因超速在路上被警察抓到,警察大哥正要教育一下他,他的中国式英语随口而出“ME can not English”,让交警大哥出了一身冷汗。后来这位大哥十分得意地介绍经验,有些场合你的中国式英语会成为你幽默的利器和救命的稻草。
中国式购物的正解和误解
中国人扎堆购物,全球购物,海外消费屡创新高,因此被贴上了“购物军团”的标签。最近在温哥华开业的YVR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又上演了一场华人抢购Coach的血拼记录片。其实大家都懂得,以两国官网价为准,一个Coach的包在国内的价格要4000元,而在这里的价格为325加元,算下来最多国内一半的价格,你说这等便宜不占更待何时?!小编也有一段购物经历,同样是中国制造的商品,非但价格比国内便宜,而且质量还更胜一筹。你说生活在温哥华的小编,回国时怎能不给亲朋好友带性价比较高的Made in China的“中国制造”。还记得国内的茅台酒一度坐地涨价,有不少朋友从海外采购往国内运输,例子不胜枚举。先不论海外代购和中国大妈的消费购买力,要解救温哥华还得先解救中国式购物。
中国式开车的习惯和文化
不乏驾龄N多年的中国老司机在加拿大考驾照屡考不过。多半是国内驾驶习惯还保留至今了吧?见到十字路口就情不自禁地去踩刹车了么?人行道口有行人等待过马路时又忘记停车让行了么?......刚来不久时三次驾照考试的经历,让小编意识到在国内开车的种种恶习,似乎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挥走。回想起在国内开车仿佛是在《饥饿游戏》中拼命,司机们完全无视于“法规”,抢道插队我行我素的现象比比皆是。温哥华的许多路口是没有红绿灯的,但在4 way的路口老外老中们都遵守先到先走的原则,还有些路口只有stop sign,却从未见加拿大人鲁莽行驶。马路上的行车文化显出了一个国家的风度和文明进程。寻路温哥华,你耳边仿佛响起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车水马龙的日色都很慢的歌曲。
中国式个人海外投资的哲学
有国内评论家这样认为,中国人的个人海外投资已完成了从房主到“地主”的跨越式发展。中国人对房产投资的情结由来已久,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之深,窥斑见豹。对近日在澳洲、伦敦、美国和加拿大活跃着的中国投资做一统计,房地产仍是投资客的主战场,即使在客场也丝毫不弱,表现奇佳。随着国内2015年经济增速上下行压力对冲,房地产行业表现为市场投资放缓,而海外房地产投资魅力却依旧不减。一波波来自内地的个人海外购房团团员们,相信投资的并不仅仅是温哥华的房子,而是还包括当地的环境、气候、孩子的教育和优质的生活,还有要紧的是,中国富豪们的资金需要避险的港湾和获利的空间。同时,以独立屋为例,大温的典型房价150万加元只相当于中国房价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的别墅房价的十分之一,等同于国内中小城市的独立屋房价。
中国式教育的错与对
中国式母亲的教育,被美国人喻为“虎妈式”的教育模式,代表人物为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她指出,中国父母得以成功的秘诀在于“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孩子不懂事而需要父母指引”。她严格管教两个未成年女儿,使得她们脱颖而出,并以此总结而得的教育经验,在教育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同样,仍保持虎妈特质的温哥华中国移民,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不惜代价也要把中国教育的核心价值进行到底。甚至有些移民家长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回国内读小学,原因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好。小编坚信,中国家长的付出和陪伴对于还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利大于弊。研究早就证明,孩子在小学阶段是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双重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为日后的成长打下牢固的基础。
中国式传统文化的时差
离家才知“家中千般好”。侵染太久了中国传统文化,每位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竟愈来愈浓。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中国人的“自强不息”式入世人生哲学,才是中国人最推崇的“中国”文化。来自“文化大国”的中国移民们,体会了双重文化的夹击,深感人文文化对青少年人格和习惯的培养和熏陶,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温哥华的中国移民们更深谙此道,愿意带孩子接触各种国学、国乐、国画等或者报班学习,目的就是为孩子埋下一个小小的中国文化种子,在未来以国际舞台为背景的激烈竞争中,为自己增加最有份量的砝码。
中国式留学的困惑和迷思
加元对人民币汇率创了新低,史上最低的1:4.8到来,让加拿大更加成为高性价比的留学首选地,前往各个中介咨询和申请的中国家长络绎不绝。但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浮出水面,例如,小留学生的寄宿及身心发展等问题,留学生无法顺利毕业的迷思……这些问题都给留学的憧憬留下了阴影。毕业后有意在当地就业的留学生们,也会面临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挑战。这多少也与当初选校时定格于“名校”的错位观念有关。加拿大的社区学院在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方面很有经验和力度。如温哥华的VCC和新西敏和高贵林的道格拉斯学院,多数专业都设置有薪实习课程并提供实习机会,毕业生在毕业时就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就业非常有竞争力。
中国式应酬的痛并快乐
温哥华的移民,恐怕感触最深的是生活和工作始终处于分离状态。下班后除非好友相聚,略微复习一下“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含义,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各回各家。平心而论温哥华的工作关系单纯不复杂。而在中国,应酬的饭局已然成了“文化”,并浓缩为局中人的三种心态:请客吃饭的《阴谋与爱情》,被请吃饭的《傲慢与偏见》,最终双方达到《理智与情感》。不少中国移民来这里虽乐得清闲,但往往时间一长,还是发现会对中国式应酬有难以割舍的怀念。把握诱惑和把玩潜规则的乐趣仍令人怀念,耐不住寂寞的他们只好自言自语道“饭局就是大局,摆平就是水平”。
中国式移民太太的生活和现状
FT中文网的一多撰稿人曾发现,穷太太和富太太在温哥华两极分化很明显,她们的圈子和生存方式截然不同。富太太有大把的资本可以挥霍,她们不用急着工作,依然付得起昂贵的豪宅、豪车和奢侈品,但感情的空虚让人替她们捏把汗。而穷太太们大多是技术移民,个个身怀绝技,胸中都不失意气风发打江山的豪情壮举,但文化冲击和现实的无奈,不久就沦为无处施展拳脚的精英主妇。但穷太太认为,真正的生活在于平时陪着孩子在图书馆里看一整天的书。穷太太们坦言,“幸福不是有多少财富的馈赠,不是拥有多少藏书,而是能够和孩子一起阅读时心心相通的爱。”
(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