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名游客由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飞抵意大利米兰马尔彭萨机场,在入境时因携带过多现金被拦下。
当海关人员询问是否有需要申报的现金、证券或其它物品时,3人均矢口否认。但工作人员对她们的行李开箱检验后,在衣物中发现夹带大量现金,多为500欧元、100欧元面值,也包括少量瑞士法郎。
经清点,3人分别携带了约19.7万欧元、12万欧元、11.2万欧元的现金,总额近43万欧元。3人各自携带的现金数额不仅超过了海关规定的1万欧元申报限额,更是远远高于4万欧元这一允许采取即时罚款惩处手段的“门槛”。
根据当地货币法规,警方需扣押超过申报规定金额的50%的现金,总计约20万欧元。
意大利警方近期在严厉打击货币走私,已加紧各大主要机场过境旅客的检查和监控,并加大了对非法携带未申报现金闯关的打击力度。
事实上,各国对出入境携带的现金数量都有明确要求,携带超额现金需要申报,否则可能面临全额没收、甚至受到法律处罚。
美国
根据《货币与国外来往报告法令》,美国政府并未限制出入境可携带的现金额度,但若携带超过1万美元或等值货币的现金,出入境时必须如实申报,入境旅客可填写海关入境申报表(FinCEN Form 105)。这项现金申报只是旅行登记程序,不会产生任何税费,申报后的现金也可自由使用。如果携带现金超过1万美元且未如实申报,海关将会依法没收。
简略版
携带金额无上限:入境/出境美国,携带现金/支票没有上限。
个人或多人超额申报:携带现金/支票总额超过1万美元需要申报,填写FinCEN105表格。
不可拆分:多人结伴入境的情况下,不可将现金/支票分拆至团队中的多个人携带,以“降低”携带金额,免去申报。
超额没收:如果携带金额超过1万美元没有申报或申报金额与事实不符,可能面临全额没收、甚至受到法律处罚。
加拿大
加拿大海关规定,每人可携带(包括随身携带以及存放在本人名下所有行李内的所有货币)少于1万加元的现金或以其他形式(如支票、旅行支票、银行汇票、股票等)存在的货币入、出境。
特别提示:为安全起见,建议勿随身携带过多现金。对于入、出境加拿大的外国人,如携带现金及以其他形式(如支票、旅行支票、银行汇票、股票等)存在的货币等于或大于1万加元,须事先填妥海关申报单,否则将被处以250加元以上,5,000加元以下的罚款。
英国
自非欧盟国家入境英国,携带价值1万欧元以上的现金必须向海关申报。
首次去英国不建议随身携带很多的现金。建议随身携带一两千镑少量现金,其他由汇票或者电汇的形式带到英国。
澳大利亚
携带1万(含)澳元以上或等值外币入境,必须申报。携带支票、旅行支票、个人支票、现金支票、邮政汇票或其他票据,无论其金额均须如实申报。
德国
个人携带现金或可流通证券(如旅行支票)出入境或过境德国,不得超出1万欧元。如超出此数额,需于通关前予以申报,否则,德国海关即可以“反洗钱”为由扣押款项,调查现金来源和携带出入境目的,并最终裁定没收或处以一定金额的罚款。
西班牙
个人携带现金出入境,不得超过1万欧元。否则,海关可以扣押款项,调查现金来源和携带出境目的,最终裁定没收或处以一定金额的罚款。
日本
如携带现金等有价证券超过100万日元或携带黄金(金条、金块等,纯度90%以上)超过1kg时,除填写携带品分离运输行李申报单以外,还需填写《支付手段等携带输出输入申报单》。
韩国
根据韩国海关规定,游客需携带不得超过1万美元入境。
马来西亚
无论是马来西亚居民还是非居民,携带外币或旅行支票入境数额不受限制,但非居民如携带外币或旅行支票数额超过1万美元需向海关申报。
非居民携带外币或旅行支票出境,如数额在入境时申报的数额内,不受限制,如需携带超过数额限制的现金或旅行支票出境,需事先向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取得书面许可。
泰国
旅客携带45万以上泰铢入境或5万以上泰铢出境,须向海关申报。旅客前往缅甸、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中国云南携带泰铢金额不得超过200万泰铢,超过45万泰铢须向海关申报。
可携带任何外币出入境泰国,总额如超过等值1.5万美元,须向海关申报。
南非
限制入境物品(需经申报批准方可入境)包括超出25,000兰特(约等值1,376左右美元)的货币、金币、钱币及邮票藏品、未加工的黄金、钻石。
巴西
个人携带现金或旅行支票折合不得超过1万雷亚尔(约等值2,000左右美元)。
中国出入境
在携带现金出境方面,我国海关和其他国家都有不同的规定:
✦ 出境可携带的现金限额为2万人民币;
✦ 出境携带外币则分为三种情况:
1、携带不超过等值5,000美元外币现钞出境的,海关直接予以放行;
2、等值5,000美元以上至10,000美元(含本数)的,应向外汇指定银行申领《携带外汇出境许可证》,海关凭加盖指定银行印章的《携带证》验放;
3、因特殊情况,携带超过等值10,000美元的外币现钞出境的人员,则需直接向外汇局相关分局进行书面申请。
友情提示,以上出入境规则可能会随时发生变更,故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我们始终建议有海外出行或者回国需求的朋友,及时关注政策变化,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