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中国发生了一件比王宝强婚变事件重要不知多少倍的事情,而且各大媒体几乎都已经在重要位置报道了这条消息。然而,不论是在微博这个大广场,还是在微信的朋友圈里,这件事的重要性却被大家低估了。
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不少美国人却对这件中国发生的大事表现出了极为浓厚的兴趣——甚至还因为这件大事而对中国感到羡慕,同时更对美国的未来表示出了担忧...
首先,这件中国发生的“大事”,就是北京时间16日1时4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所以,当这些报道中关于中国愿意投钱支持科学家搞科研,而欧美国家却顾虑太多、手续繁琐的信息,以及关于大量科学人才因此开始向中国流入的信息,被呈现在美国网民的眼前时,他们看后当然会非常触动,乃至“槽点爆棚”...
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还需要长期的努力,特别是需要多颗卫星的组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应用系统总师兼卫星系统副总师表示,“这条征途没有尽头”。
也因此,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全球合作。“我们非常高兴地同意了奥地利方的请求,共同就北京到维也纳之间的洲际量子通信进行实验合作,中方并决定向全球开放载荷的相关数据”。
德国和意大利也非常希望继奥地利后加入中国团队的实验,在探索全球量子通信组网建设、“量子星座”建设中与中方展开合作。“协议目前已经走完了相关的流程,近期就将进行签署。”
“毕竟,科学也是面向全世界的,中国的量子卫星走在世界前列之后,可以引领整个学术界在这个方向开展研究,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
OFweek通信网称除了我国在紧锣密鼓地部署量子通信,寻求国际领先地位外,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推进量子信息科学的研究。
以美国为例,美国对量子通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开始较早,是最先将量子技术列入国家战略、国防和安全研发计划的国家。20世纪末,美国政府便将量子信息列为“保持国家竞争力”计划的重点支持课题。
2006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进一步完善了诱骗态方案,并实现了超过100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实验。2007年,美国科学家让两个独立原子实现了量子纠缠和远距离量子通信。2009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分别建成了两个多节点量子通信互联网络,并与空军合作进行了基于飞机平台的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研究,建成城域量子通信演示网。同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在冷原子中量子存储和波动研究领域有了新的突破,相关技术是设计量子信息网络的关键。
美国航空航天局计划在其总部与喷气推进实验室之间建立一个直线距离600公里、光纤皮长1000公里左右的包含10个骨干节点的远距离光纤量子通信干线,并计划拓展到星地量子通信。
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7月发布了《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的挑战与机遇》的报告。该委员会认为量子计算能有效推动化学、材料科学和粒子物理的发展,未来可能最终会颠覆众多科学领域,人工智能属其中之一。
美国政府随即在官网发文,督促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尽快就量子信息科学议题进行交流,以保证量子信息研发的关键需求得到满足。目前,美国科技公司谷歌、IBM等已经在量子计算机领域有所投入。
此外,欧盟、日本、加拿大、新加坡也都在加速量子信息技术研究。
量子科学和技术其实已经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目前正在广为使用的计算机、手机、互联网、时间标准和导航,包括医院里的磁共振成像,无一不得益于量子科学和技术。
用发展的眼光看,随着微纳加工、超冷原子量子调控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将能够制备出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强大的各种人造量子系统,例如包括量子计算机芯片在内的各种量子电路,其功能和信息处理能力将远远超过我们目前正在使用的经典芯片,并且更加节能;再如可望制备出达到量子极限的能量收集和转换器件,将引发能源变革;也有望大幅提升对时间、位置、重力物理量超高精度的测量,不仅实现超高精度的潜艇定位、医学检等,也将加深对物理学基本原理的认识。
量子科学和技术的广泛应用最终将把人类社会带入到量子时代,实现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安全的数据通信,以及更方便和更绿色的生活方式。
看完后是不是不明觉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