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海“空气宝宝”始终哭丧着脸。从前天夜间开始,申城PM2.5浓度快速上升,下半夜达重度污染水平。此后空气质量指数虽有所下降,但PM2.5和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轮番“登场”,全市仍处于轻度污染。据从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称,今天本市可能还摆脱不了灰蒙的空气。
不得不说,国内空气质量问题令人堪忧。当今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次及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及空气质量关注度已经越来越成为全民话题。为此小编特地查询了一些关于国外空气质量管理的一些做法。
治理汽车尾气
洛杉矶设“专用道”鼓励拼车
汽车尾气带来的污染,几乎困扰着全世界各个城市,为了治理,许多城市也出台了很多非常有力的措施。
洛杉矶规定在高速公路上加开合用车专道,鼓励市民拼车;而在美国许多高速公路上,都有载有超过一名乘客的车辆,就可以走“特殊高速专道”的规定,这样不仅能让交通顺畅,还避免了空气污染。
巴黎发展公租电动汽车
为治理空气,2011年12月开始,巴黎推出Autolib,电动汽车租赁服务。这种小四座车被称为“蓝车”,完全电动,最高时速130公里,一次充电可行驶250公里。按年租赁,成本是144欧元(约1200元人民币),而按天和周租赁分别为10欧元(约83元人民币)和15欧元(约125元人民币)。依托Autolib项目,巴黎目前已建成6000个充电桩,电动汽车已达2000辆。
此外,巴黎市政府规定,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一律停止使用燃油车辆。
米兰鼓励租车使用
意大利米兰市政府针对公司和大型机构施行激励措施,如这些公司接受租车服务可享受租金折扣,同时为提高汽车使用效率,特为满员行驶的汽车(如拼车使用)提供专用车道。
加州鼓励使用清洁能源
美国加州环保局曾鼓励使用甲醇和天然气代替石油。尽管甲醇始终未变成一种主流能源,但这种替代能源的出现却促使石油行业很快研发并推出更清洁的燃油。
美国政府还寻求代替传统汽油的清洁能源,研制生产节能清洁车。美国科学家已尝试从玉米、大豆等植物中提炼汽车用燃料。
伦敦收私家车“拥堵费”
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收入用来改善公交发展。此外,伦敦还曾通过提高停车费用控制污染,城区原有的免费公共停车场一律改收费。
通过税费来引导市民绿色消费,在其他国家也有。如德国曾对废气排放量低的汽车减税,如达到“德国三级”排放标准的汽车,车主可免交汽车税250马克(约1060元人民币)。
墨西哥城按年限定限行
和许多国际大城市一样,限行也是墨西哥城治理大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之一。该城从1989年开始,推行“今天不开车”政策,以红、黄等5种颜色分别对应一个工作日,每辆车车身上都贴色标,以确定哪一天不上路行驶。
2000年,政府对这一政策做出调整,规定所有车辆每半年接受一次尾气排放检查,车龄超过10年的老车就配以彩色车牌,每周有一天不能上路,超过15年的车辆每周必须停驶两天。此外还根据车辆的排放状况发放不同的环保标志,执行不同的限行政策。
控制燃煤污染
伦敦电厂全部迁出城区
1952年12月5日至9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大雾到10日才逐渐散去。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由于电厂是“燃煤大户”,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此外,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
为了控制空气污染,1950年至1960年,洛杉矶地区空气质量管理人员采取了大量的治理措施,包括对含碳氢化合物的石油产品管理,对垃圾填埋场排放的毒气进行管理,对电厂排放的氮氧化物进行管理,甚至对动物粪便处理厂都进行了管理。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销声匿迹。
伦敦街道用“胶水”吸尘
2012年年初,伦敦交通局宣布开始耗资31万美元的“污染胶水”计划,把“污染胶水”喷洒到空气质量较差区域的15条街道上,以捕集某类污染物,防止它们四处漂浮并进入人们的肺部。这种所谓的“胶水”——更正式点说应该是粉尘抑制剂,是无毒的、可生物降解的醋酸钙镁盐溶液。这种抑制剂无法捕集像一氧化碳这样的气体,但可以捕集对呼吸系统非常有害的、来自汽车和工业生产过程的细小微粒,主要为PM10,对PM2.5的作用暂时并不明显。
荷兰也有一种会“吸烟”的道路,可自动“吃掉”有毒气体。研究者解释说,这都是因为二氧化钛的作用。它可吸收汽车尾气和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氮等,而且还能通过化学反应将有毒气体转变成无害物质硝酸盐。
不过,分析指出,由于目前这类特殊道路成本较高,要普及并不容易。此外,就算不计成本铺设特殊道路,推翻现有的传统马路也需要时间。但科学家估计,随着未来技术日渐成熟,“吸烟”、“吸尘”道路造价降低,将有望普及。
公民行动
日本人大多只在周末开车
治污减霾,除了政府努力想办法、出措施,世界许多城市的公民也在出力。
治污历史上,东京曾经大力提倡植树种草,甚至规定“每买一辆车就要种一棵树”。不过,在所有的治理方案中,这只是一条“比较次要”的规定。日本政府的主要治理方法是发展公共交通和地铁。在日本,人们上下班大多坚持地铁出行,只有在周末时才会开车,这就从根本上大大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在韩国,市民习惯将空矿泉水瓶扭到最小再扔进垃圾桶,以减少所占用的体积。如果遇到户外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吃了盒饭后,也会将餐盒一个个摞起来,整整齐齐地放进垃圾桶,这些看似和减少空气污染没关系,其实通过这种方式压缩垃圾的体积,就可以减少运输的次数,从而减少道路扬尘和尾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