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句俗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足以看出数学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
中国的孩子们从幼儿园中班就开始学习数学加减法,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背九九乘法表了,这座中国的数学大厦可是从娃娃就开始建呢,所以国人觉得中国数学好一点都不意外。
许多海外华人为孩子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水平操碎了心。有的家长索性自己给孩子“开小灶”,甚至还有人利用寒暑假打“飞的”回国参加补习班。做出如此疯狂地行为,让人不禁疑问,中国的数学真这么好吗?
中国的数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其实,中国数学的确辉煌过,但是近代以来,数学基本是西方的数学。
不仅如此,在世界数学大奖中,中国得奖人数也是少得可怜。
更夸张的是,自2002开始颁发的世界级的数学大奖阿贝尔奖,至今无一中国人获奖。连华人或华裔都没有。而且这几项大奖的得奖者主要来自国外名校,没有一个中国名校。
中国数学的不好不仅仅体现在数学成就上,也在一些世界性的数学竞赛中完败。
今年2月底,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全军覆没。作为世界上奥数最高水平的比赛,本次大赛的前三名分别为以色列、美国和俄罗斯。团体上,美国队夺得第一名。
以上对比略显残酷,但也凸显了中国数学教育与之的差距。
如果这些比赛成绩,获奖成绩如果还不能说明中国数学不行的话,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或许可以证明。
在对全世界15岁学生学习水平测试的PISA中,中国学生的测试结果下滑。PISA是一个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筹划的计划,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基本能够代表各国数学、科学和阅读的水平。
2012中国上海的学生在测试中还排名第一,2015年中国学生的PISA测试结果显示,仅数学一项就排名第六,科学掉到第十,阅读就更不用说了,已经25名开外了。反观加拿大的排名则一直在上升。
所以,中国的数学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甚至还有人调侃道:“把在国内发表的所有数学研究文献烧掉,对整个数学的发展丝毫没有影响。”就连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都说:“中国目前缺少世界一流数学家”。
数学不等于“术学”
那么对比国外拿奖拿到手软,中国的数学教育到底败在哪儿呢?长期以来,中国数学教育是让学生把精力都花在“术数技巧”提高上,而忽略了“数学能力”的培养。
其实中国的数学教育从幼儿就开始了,学前班中班就开始简单的数学加减法,小学初期就开始背诵九九乘法表,这也许为以后中国人买菜算钱速度快奠定了基础,但是否有让学生开出数学思维之花就不得而知了。
心理学研究认为,中国式的死记硬背可能对应对考试习题短期有效,但对于整个学习生涯来说,不利于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和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那么北美地区的数学教育怎么样呢?
以加拿大为例,加拿大的数学教育采用的是宣称能够“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发现式数学”。
首先加拿大小学低年级段也会教乘法表,但学校不提倡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而是注重在他们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去逐步理解学习数学的概念。例如用彩色积木让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其次,数学的训练也不在于题海战术,鼓励将数学运用于生活。算术只是数学的初级阶段,而且算术算得快也不一定说明将来数学能力就强。
最后,加拿大的教育讲究“探究式学习”,就是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更注重学习到的概念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在这样的教育要求下,加拿大的数学学科内容求广而博而不求深,重视因材施教。
不仅仅是数学,加拿大整体的教育成就也不容小觑。世界最权威的教育类网站之一,美国 US News的2017年最新排名显示,加拿大全球教育质量第一。
另外,根据经合组织对72个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教育表现,还将加拿大的青少年视为世界上受过最好教育的人。在大学一级水平中,加拿大拥有世界上受过高等教育的适龄工作成年人的最高比例——55%,而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
这不仅归功于加拿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还有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著名教育专家总结道:“我们让孩子们学习如何学习,而不是如何参加考试”。
死记硬背真的好吗?
学习的目标应该是更好的生活和充实自我,主要目的并不是应对考试。这两者的差距可以说是显而易见。
20世纪末,欧美各国的教育最终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此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人特点,调动其积极性和能动性。
据悉尼科技大学的Kaneez Fatima Shad发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显示,这种模式促进了学生的研究和思考能力,以及通过与可能成为他们未来雇主的专家接触而获得的自学动力。
而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授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模式不仅降低学生的能动性,也会让他们形成思维惰性。
在这种模式下,死记硬背几乎是所有中国学生的必备技能。重复记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事实的整体记忆,但是却减少了记忆中的细节成分。
此外,有研究显示,压力之下的死记硬背效果更差。
以家庭作业为例,上海地区平均每周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为14个小时。而加拿大只有3个小时,70%的父母愿意支付课外数学课的费用,加拿大则为28%。
中国学生不仅课业繁重,唯成绩论的考试也是多的数不胜数。面对这些压力,中国的学生用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方法很普遍。但是在那种情况下,信息并不会记忆进脑中。
发表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压力之下,重复阅读的效果比通过练习主动学习效果差很多。
研究人员对120名学生进行了测试,在压力之下,他们平均只记得了一个页面上的30个文字图像中的7个。但是对于那些先学习了单词和图片之后再接受一个定时的实践测试的学生来说,这个数字是11,超过前者的50%。
基于以上研究表明,死记硬背并不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压力下的死记硬背更加不能取得优质效果。
所以像上文中出国后还给孩子“开小灶”的做法真的是太多虑了。给孩子太多学习任务只会让孩子倍感压力,况且牺牲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时间,还会拉大与外国孩子社会实践方面的差距,这种“折了夫人又赔兵”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